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陕西省定边县鼠疫疫区革螨调查研究
佘建军, 范锁平, 阮春来, 孙养信
摘要1228)      PDF (850KB)(980)   

目的 调查定边县鼠疫疫区革螨种群构成,为进一步研究革螨在传播和保存鼠疫菌中的作用提供基础资料。方法 鼠体螨采集法、窝巢螨采集法。采集的革螨用霍氏液封片,制成革螨玻片标本,光学显微镜下鉴定螨种。结果 共收集革螨3科5属6种463只,北野血革螨占检获总数的40.6%,格血厉螨占33.0%,仓鼠真厉螨占24.8%; 其它为少量宫卵巨螯螨、褪色巨螯螨和阿尔及利亚厉螨。捕鼠859只,挖巢135个。长爪沙鼠为主要宿主动物,占总捕鼠数的90.9%。长爪沙鼠鼠体带螨率7.3%,窝巢带螨率23.7%。收集的革螨绝大多数为雌性个体。结论 主要鼠种寄生革螨种类少,群落结构简单。北野血革螨、格血厉螨、仓鼠真厉螨为长爪沙鼠寄生的优势螨种。

2011, 22 (2): 165-167.
陕西省白纹伊蚊分布边界及影响因素调查
孙养信,佘建军,孙亮,阮春来
摘要1565)      PDF (308KB)(932)   

【摘要】 目的 调查白纹伊蚊在陕西省分布的西北边界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成蚊调查采用帐诱法、诱蚊灯法和诱蚊诱卵器法。结果 白纹伊蚊在宝鸡、韩城市广泛分布于各类生态环境,在陇县、铜川市主要分布于废旧轮胎堆放处等特殊场所,宜君、黄陵、宜川等县未发现白纹伊蚊。该蚊活动高峰宝鸡市在8月,韩城市在9月。温度可能是决定白纹伊蚊分布北界稳定的限制气候因子。结论 白纹伊蚊在陕西省分布的西部边界到宝鸡市,北部边界到陇县、铜川市(王益区)、韩城市连线地带。白纹伊蚊监测采用帐诱法和诱蚊诱卵器法可获得可靠结果,诱蚊灯法不适宜作为白纹伊蚊监测,本调查也为蚊虫防制提供了生态学依据。

2009, 20 (5): 430-432.
陕西省流行性乙型脑炎高发区三带喙库蚊的抗药性研究
孙养信,岳永杰,佘建军,孙亮,阮春来,安翠红,吕文
摘要1374)      PDF (372KB)(1085)   

【摘要】 目的 了解陕西省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高发区三带喙库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水平。方法 采用人工小时法调查蚊虫密度;采用区分剂量法测定5种杀虫剂对三带喙库蚊幼虫的24 h死亡率;采用半数致死量法测定8种杀虫剂对三带喙库蚊幼虫的LC50。 结果 乙脑高发区养殖场所三带喙库蚊平均密度为194.91只/人工小时;区分剂量法测定敌敌畏、溴氰菊酯对南郑、汉阴、汉滨、平利4个县(区)三带喙库蚊幼虫的24 h死亡率分别为1.84%~13.65%和10.86%~31.25%;半数致死量法测定同一种杀虫剂对不同地区三带喙库蚊的LC50相差1.27~8.00倍。 结论 三带喙库蚊为陕西省乙脑高发区养殖场所的优势蚊种。除平利、南郑2个县三带喙库蚊对DDT敏感,汉滨、南郑2个县三带喙库蚊对氯氰菊酯敏感外,4个调查点的三带喙库蚊对所测试的其他杀虫剂均不同程度地产生了抗药性,其中对敌敌畏和溴氰菊酯的抗药性均达到高抗水平,对氯菊酯的抗药性达到中抗以上水平。化学防制中宜采取禁用、轮用和混用药物等措施以延缓抗药性的发展。

2009, 20 (4): 313-316.
3种抗凝血灭鼠剂实验室及现场灭鼠效果比较
孙亮;范锁平;佘建军; 阮春来; 安翠红; 岳永杰
摘要1268)      PDF (1142KB)(858)   
目的 比较杀鼠迷、溴鼠灵和敌鼠钠盐3种毒饵实验室及现场灭鼠效果,为今后灭鼠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用单笼饲养有选择给饵法测定3种毒饵的适口性及实验室毒杀效果,计算摄食系数和实验室校正死亡率;选择定边县一养鸡场、西安市南郊2个疗养院作为灭鼠现场,用粉迹法测定鼠密度,采取一次性投饵,计算3种毒饵的现场校正灭鼠率。结果 杀鼠迷、溴鼠灵、敌鼠钠盐毒饵的摄食系数分别为0.61、0.24和0.51,分别达到A级、B级和A级,实验室校正死亡率均为100%,达到A级;现场校正灭鼠率为91.34%、80.94%和88.39%,分别达到A级、B级和B级。结论 3种抗凝血灭鼠剂均具有较好的适口性及实验室毒杀效果,但杀鼠迷毒饵灭鼠效果优于其他2种。
陕西省鼠疫疫区夜行鼠生态学调查
孙养信1;白江春2;范锁平1; 阮春来1; 岳永杰1
摘要1195)      PDF (442KB)(753)   
目的 掌握陕西省鼠疫疫区夜行鼠的生态学特征。方法 在不同生境内逐月捕获夜行鼠,并梳检鼠体蚤、解剖观察、细菌培养以及血清学检测。结果 捕获夜行鼠类8种192只,以黑线仓鼠为优势种;夜行鼠密度春夏季高于秋冬季;黑线仓鼠主要栖息于成年林地,子午沙鼠主要栖息于固定沙丘和半固定沙丘;采集夜行鼠鼠体蚤188匹,隶属于4科8属8种,以二齿新蚤和同型客蚤为优势种;夜行鼠繁殖高峰在夏季;主要夜行鼠能自然感染鼠疫。结论 陕西省鼠疫疫区夜行鼠生态学指征有别于邻省(自治区),开展连续系统的夜行鼠密度及血清学监测对有效预防鼠疫的发生和流行具有重要意义。
德国小蠊成、幼虫自动分离器的研制
岳永杰;孙养信;阮春来
摘要1159)      PDF (203KB)(875)   
目的 将成虫和幼虫在自然状态下自动分离。方法 将附着于锯齿形纸片上的德国小蠊成、幼虫连同纸片一起放入分离器一侧的缸中,另一侧缸中放入食物和水进行引诱。结果 第4天蜚蠊的成、幼虫分离率在50%以上,第6天可达90%以上。结论 自然状态下,该分离器依靠食物和水的引诱作用,能够将德国小蠊成、幼虫自动分离,所获幼虫龄期基本一致。
溴敌隆毒饵实验室药效测定效果及分析
孙亮;阮春来
摘要468)      PDF (82KB)(652)   
陕西省鼠疫疫区媒介蚤季节消长研究
孙养信1;吕永杰1;白江春2;阮春来1;范锁平1;佘建军1
摘要1186)      PDF (262KB)(646)   
目的 掌握鼠疫疫区媒介蚤种类及季节消长规律。方法 逐月开展鼠体蚤、窝巢蚤、洞干蚤、室内游离蚤种类及数量调查。结果 发现长爪沙鼠鼠体染蚤6种、窝巢染蚤11种,均以秃病蚤蒙冀亚种为优势种;发现室内游离蚤1种,为中华昔蚤。鼠体蚤春夏季明显高于秋冬季;窝巢蚤呈双峰曲线,前峰在4月份,后峰在11月份,前峰明显高于后峰。结论 陕西省鼠疫疫区媒介蚤种类、数量、消长规律有别于邻省鼠疫疫区,灭蚤工作宜在春季和冬季进行。
溴敌隆毒饵实验室药效测定结果及分析
范锁平1;秦子荣2;吕永杰1;阮春来1;孙养信1
摘要476)      PDF (56KB)(601)